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生于不义·江山独坐我独行-枪·代价

政权·真理·枪

1918年3月3日,苏维埃政府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与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Treaty of Brest-Litovsk,俄语:Брестский мир,德语:Friedensvertrag von Brest-Litowsk;常被简称为布列斯特条约或布列斯特和约)

条约包括下列文件:

  1. 苏维埃政权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的和约及附件
  2. 苏维埃政权和德国的法律政治条约
  3. 苏维埃政权和奥匈帝国的法律政治条约
  4. 苏维埃政权和保加利亚的法律政治条约
  5. 苏维埃政权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法律政治条约
  6. 苏维埃政权和德国关于若干政治问题的附加条约#苏维埃政权和德国的财政协定
  7. 苏维埃政权和德国的私法协定

上述条约(一)至(五)项于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苏方签署人为格里戈里·雅科夫列维奇·索科利尼科夫。3月29日在柏林互换批准书之后生效。(六)至(八)项于1918年8月27日在柏林签订,9月6日在柏林互换批准书生效。

上述条约(一)至(五)项于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苏方签署人为格里戈里·雅科夫列维奇·索科利尼科夫。3月29日在柏林互换批准书之后生效。(六)至(八)项于1918年8月27日在柏林签订,9月6日在柏林互换批准书生效。

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苏维埃政权终止与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状态;
苏维埃政权军队全面复员,海军军舰驶回海港并解除武装;
苏维埃政权承认芬兰王国、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之独立,并有义务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立即缔结和约;
苏维埃政权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库尔兰(今拉脱维亚西部)、俄属波兰等地割与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上述各地今后之政治状态,仅德奥二国有权决定;
苏维埃政权将沙皇俄国于1877–1878年俄土战争中占领的阿达罕、卡尔斯、巴统等地区归还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苏维埃政权拆除阿兰群岛上所有防御工事,其未来地位由德奥瑞芬四国共同决定。
此外,在8月27日时于柏林所签订之补充条款中尚规定苏维埃政权需给付德国60亿马克赔款,分五期偿还,但最后付款日期不得超过1918年底。

德皇威廉二世德投资获得了巨大德回报。从历史上看,德国的获益大概只有俄罗斯通过一些列不平等条约从大清获得的收益相比。

布列斯特和约中规定苏维埃政权将割让的土地

条约给俄罗斯带来的损失如下:

国土:共126万7千平方公里,相当于5.7%的国土。
人口:共6200万人,相当于全国34%的人口。

产业:
农产损失33%
工业损失54%
制糖业损失80%
铁矿损失73%
煤矿损失75%
财政收入:共损失约27%

可以和这一条约相比的,是苏联和在1945年8月8日至1946年5月3日的《雅尔塔协定》及根据该协定和中国政府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获取中国126万平方公里土地。

另一个是1900年10月3日至1905年9月5日和大清签署的《交收东三省条约》、《朴次茅斯和约》《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获取中国126万平方公里土地。

排名在这三个条约之下,就是1850年至1858年5月28日俄罗斯和大清签订的《瑷珲条约》,该条约在其后的《中俄北京条约》得到确认,俄罗斯获取中国60万平方公里土地。

当然还有一个涉及12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条约未公开。(也有资料说涉及160平方公里)

现在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后,俄罗斯丧失了大片国土,此举又激怒了国内的民族主义者们,俄国内战局势已无法避免。 — — 这实在是因果倒置。事实上,一月剧变之后,苏维埃仅仅控制了俄罗斯西部的关键城市。它要真正成为俄罗斯的主人,就必须通过战争,在全俄罗斯建立可以有效控制的苏维埃地方政府,当然也继续国际上的承认。

因此,《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不是内战之因,而是内战之果。其目标就是迅速建立内战中的优势地位,通过该条约既报答了德皇支持,又可以继续获取同盟国的支持,并且可以迅速把战争前线的军队抽掉出来,从而构造在内战中的军事优势。

俄罗斯内战

战时共产主义

获取内战胜利的关键核心就两条:军队,支持军队的资源。 — — 列宁不仅仅对此有深入的洞见,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布尔什维克党内,可以轻易的推行 — — 任何自由主义,甚至是沙皇都不敢做的事情 — — 战时共产主义。

1918年6月,最高国民经济会议(Supreme Economic Council, 俄语:Высший Совет Народн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发布了战时共产主义(War communism, 俄语:Военный коммунизм)政策,该政策包括:

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
国家控制所有对外贸易
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
全国实施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非劳动阶层要参加义务劳动(”劳动军事化”,包括早期的古拉格监狱)
颁布余粮收集制(Prodrazvyorstka)法令,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
对食品和大多数商品进行配给,在城市中心集中分配
私营企业非法
对铁路的军事化控制

Clergy on Forced Labor, by Ivan Vladimirov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掠夺性,连布尔什维克内部很多人也认为,该政策实施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赢得战争。

the confiscation of surpluses from the peasants was a measure with which we were saddled by the imperative conditions of war-time.

没收农民的盈余是我们在战时的必要条件下所采取的措施。

——列宁,Lenin, V. I. (1965). Collected Works. Vol. 32.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p. 187.

正是靠着这种掠夺性,布尔什维克迅速集中了所有资源,支持自己的军队获得了自1917年11月-1922年10月三内内战的胜利。

Clockwise from top: Soldiers of the Don Army in 1919; a White Russian infantry division in March 1920; soldiers of the 1st Cavalry Army; Leon Trotsky in 1918; hanging of workers in Yekaterinoslav by Austro-Hungarian troops, April 1918.从上起顺时针,1919年的顿河军、1920年的一支白军步兵部队、红军第一骑兵军、1918年的托洛茨基、1918年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被奥匈军绞死的农民

1917年10月 — — 十月政变,克伦斯基和他的支持者逃出彼得格勒。

1918年1月5日 — — 一月剧变。

1918年1月28日 — — 红军建立。

1918年3月 — — 布尔什维克为了安全和更好的通信从彼得格勒迁都莫斯科。

1918年8月11日,协约国开始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俄语:Интервенция союзников в Россию)。

在1918年到1920年期间,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日本、中国和其他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对俄国内战进行的武装干涉。该行动是一次有限军事行动,目标是为了使俄国临时政府能够完成其继续同德意志帝国战争的保证,同时保护各国侨民。在反对苏维埃政权的目标上,意见并不统一。法国主张坚决支持恢复临时政府,推翻苏维埃政权,必要时完全占领俄罗斯恢复秩序。但是英国、美国反对这个过于庞大的目标。

美国干预部队在海参崴
中国军队进驻海参崴,受到华侨的热情欢迎

段祺瑞领导的北洋政府派遣的2,300名部队和“海容号”装甲巡洋舰控制住了从住海参崴一直到新西伯利亚的撤侨通道,在1918年到1919年的一年中,中国军队就从苏俄内战最为激烈的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一线,抢救出了20万多名被困的华工。

北洋军阀的海军军舰“海容号”

有限军事行动未能对反苏维埃力量形成重大支持,反而被苏维埃利用,作为敌对势力勾结外国势力的“证据”。有效地用于爱国宣传,影响了俄国人民,最终赢得了内战的胜利。

1919年10月14日 — — 邓尼金的军队逼近距莫斯科300公里的奥廖尔。

1919年10月22日 — — 白军逼近彼得格勒郊区,托洛茨基组织反击。

1919年11月初 — — 西方盟国为白军提供支援。

1920年2月7日 — — 高尔察克在被捷克军团移交后被布尔什维克逮捕。

1920年4月 — — 波兰人被布尔什维克赶回波兰。

1921年 — — 一些人继续战斗,但白军被击溃。

1918年克里米亚红色恐怖牺牲者

列宁得到了政权,俄罗斯人成为代价

苏联人著名的口统计学家鲍利斯·采扎列维奇·乌尔拉尼斯(俄语:Борис Це заревич УрДанис,1906年8月28日-1981年7月14日)估计内战和波苏战争总共造成300,000人(红军125,000人,白军和波兰人175,500人)被杀,双方死于疾病的军事人员总共有450,000人。

红色恐怖期间,契卡就地处决了“阶级敌人”至少250,000次,据估计死者有一百万人以上。

在去哥萨克化运动中, 300,000–500,000哥萨克被杀,人数超过三百万或被驱逐。

在乌克兰和南部俄罗斯的灭犹运动中,据估计100,000名犹太人被杀,许多人死于红军之手。1918年5月至1919年1月间顿河哥萨克的刑罚机构处死了25,000人。

1921年俄国大饥荒的受难者

1920至1921年的干旱以及1921年的饥荒使灾难更为严重。疾病流行,造成1920年约3,000,000人死于斑疹伤寒。

工业产值降至1913年的七分之一,农业产值降至三分之一。棉花产量下降到5%,钢铁下降到战前水平的2%。

战时共产主义造成俄国经济停滞不前。农民对强力征收粮食的回应就是拒绝耕种土地。1921年,耕地规模降至战前的62%,而且收获量仅有正常时期的37%。马匹的数量从1916年的3500万降至1920年的2400万,牲畜从5800万降到3700万。美元汇率从1914年2卢布降到1920年1,200卢布。

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了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50%。7年的战争加之严重的干旱造成了巨大的灾荒,全俄约300万人至1000万人饿死。

1922年,全俄罗斯至少有7,000,000流浪儿。

Famine, by Ivan Vladimirov
俄国内战时期的流浪儿童

历史上常有可怕的错误,但真理总有一天会恢复的。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Nikolai Ivanovich Bukharin,俄语: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5日)

但是布哈林没有想到,这场人类史上最大的罪恶,持续了七十四年。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

被列宁称为苏联共产党中少有的一位理论家的布哈林本人,在列宁死后,与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一起成为苏共的主要领导人。布哈林更是斯大林执政初期重要的盟友,帮助协助斯大林将托洛茨基开除出党,后来又在1926年协助打倒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不过风水轮流转,助恶者必被恶灭。1929年,布哈林被逐出中央政治局。1937年被捕,被斯大林冠以“人民公敌、匪帮、法西斯走狗、外国间谍、谋刺列宁的杀人犯”的罪名,同李可夫一起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

1938年3月15日,布哈林同李可夫等人在托木斯克被秘密枪决。斯大林的私人秘书波斯克列贝舍夫曾向斯大林情妇薇拉·达维多娃透露,布哈林和李可夫在被处决前满口咒骂着斯大林。而且他们是站着死去的,倒下去之后没有在地上爬,也没有求饶过。

布哈林死后,妻子被流放至阿斯特拉罕等地,最终被投入古拉格劳教营,儿子被送入孤儿院。直到1956年妻子出狱,布哈林的儿子也第一次从母子相聚中得知自己的父亲真实身份。

这些“万能的机构”能把任何中央委员、党员变为叛徒、恐怖分子、暗杀分子、间谍。如果斯大林对自己产生怀疑的话,那么这些机构也会立即找出证据来。

乌云笼罩在党的头上。我的毫无罪恶的头,将会株连几千名无辜的人,因为要制造一个组织 — — 布哈林的组织。而这个组织不但在今天,在我和党七年来没有任何分歧的情况下根本不存在,就是在右倾反对派时代,也从未有过。关于柳京和乌格拉诺夫的秘密组织,我一点也不知道。我和李可夫、托姆斯基一起,公开地说出了我们的观点。

我从18岁起就在党内,我生活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社会主义的胜利而斗争,以一个神圣的名字命名的报纸《真理报》,这几天却刊登了卑鄙无耻的谎言,说什么我尼古拉.布哈林,企图消灭十月革命的成果,复辟资本主义。这是闻所未闻的无耻谎言。这个谎言按其卑鄙程度,按其对人民不负责的程度,只能和下面这样的谎言划等号,就是:现在发现,尼古拉.罗曼诺夫(沙皇尼古拉二世)一辈子都反对资本主义、君主制度,为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而斗争。

如果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上,我不止一次犯过错误,我希望后代对我的批评不要严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我们是第一次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人们未曾走过的道路上。那个时代不一样,风尚也不同。那时《真理报》上辟有辩论专栏,大家在争论,寻找途径,争论后有和好,继续共同前进。

我向未来一代党的领导者们呼吁!历史赋予你们的使命,是把骇人听闻的各种罪行的一团乱麻解开,在这些可怕的日子里,这团乱麻越来越扩大,像火焰一样越燃烧越厉害,勒得我们党喘不过气来。

我向所有的党员呼吁!在这些可能是我生命中的最后几天里,我坚信,经过历史的过滤器,早晚不可避免地将会把我头上的污秽冲掉。我从来没有当过叛徒,如果是为了列宁的生命,我会毫不动摇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我热爱基洛夫,没有做过什么反对斯大林的事情。我请求新的、年轻的和诚实的一代党的领导人,在党的全会上宣读我的这封信,宣布我无罪和恢复我的党籍。

同志们,你们要知道,在你们向共产主义进军胜利进军的高举的旗帜上,也洒有我的一滴鲜血。

— — 布哈林,致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的一封信,该信是在布哈林预感到自己即将被捕时所写,他要求妻子安娜·拉林娜(Anna Mikhailovna Larina, 俄语:А́нна Миха́йловна Ла́рина;1914年1月27日-1996年2月24日)背诵下来,然后把信烧掉。

布哈林和很多苏联的先驱们,甚至是卓越的理论家一样,至死都没有看清列宁在开往圣彼得堡列车上,携带的潘多拉魔盒里装的是什么。不论他们如何著作等身,如何名声远扬,都不及一个年仅24岁的年轻中国人(参见:《肉艳的巴黎》老司机的道场)

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浙江海宁-1931年11月19日,济南开山),欧游漫录,1921年

旭,2022年8月,9月13日修改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一场事先张扬的战争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生于不义·开往圣彼得堡的列车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生于不义·潘多拉的盒子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生于不义·无知者无畏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生于不义·二货双出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生于不义·假作真时真亦假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生于不义·道德,我们说这是欺骗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生于不义·俄罗斯轮盘赌-二月革命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生于不义·俄罗斯轮盘赌-俄罗斯输了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生于不义·江山独坐我独行-政权·真理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生于不义·江山独坐我独行-枪·代价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生于不义·潘多拉的盒子II-无知无耻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生于不义·潘多拉的盒子II-葵花宝典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死于无耻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天可汗之路

改变世界的四十四天: 格鲁吉亚的玫瑰

关注我,和我一起看朝阳;分享我,我们就是世界;赞赏我,我们一起荣耀天地

— — 旭,日在九天

--

--

iLighter, Gazing at flowers from the roof of hell

I walk on the roof of hell, Gazing at flowers. - 此世,如行在地獄之上,凝視繁花